青衿之志,履踐致遠。爲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了解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對于鄉村發展的幫助以及鄉村的發展變化狀況,引領和幫助當代青年大學生在實踐中學知識、長才幹、做貢獻。七月上旬,深圳技術大學康健與環境工程學院“梅你不行”實踐隊赴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大麻鎮、茶陽鎮等地開展了爲期6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走進基層察民情,感受發展新氣象
7月5日,團隊一行走訪了小留村十余戶村戶,實地調研采訪。村民体现這些年小留村從一個較爲貧窮落後的乡村,發展成爲了風景優美、宜居舒適的新農村。隨後,團隊一行來到小留村村委會采訪村委主任郭閩義書記。在郭書記的介紹下,各人了解了小留村的發展建設、村民情況、教育普及、存在問題等情況。


7月6日,團隊成員與大留村村委周克追書記進行了深入交流。實踐團隊了解到了原作爲省定貧困村之一的大留村是如何扭轉昔日“髒亂窮差”的落後貧困狀況,乐成蛻變爲全縣的“模範新農村”。

隨後,大留村黨支部書記周克追帶領團隊成員參觀了大麻鎮大留村內的怡和書室。實踐團隊的同學們在怡和書室感受舒適的閱讀環境和當地濃厚的文化氛圍,研究當地人文曆史以及傳統居民建築,學習周暢先生爲中國高等教育奉獻的一生的奉獻史。

最後,團隊成員實地參觀了大留村蜜柚基地。周書記向團隊成員介紹到,由泰國引進的西施柚最爲着名,其反季節成熟以及果肉鮮嫩多汁的特點給村民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並且公司還通過新媒體平台抖音直播帶貨等方式擴大蜜柚銷售途徑。此外,團隊成員還爲蜜柚基地拍攝制作了宣傳視頻,通過公衆號媒體、網站等擴大宣傳,通過科技賦能提升宣傳力度。

康健知識齊下鄉,服務民衆獻愛心
7月5日團隊成員通過走訪村戶,了解了當地村民的康健情況,飲食情況、運動情況、生活情況等,並結合同學們的專業知識,爲村民提供飲食、日常生活習慣等建議。而後團隊一行來到村衛生院,負責人羅國興醫生介紹了村內衛生院的發展狀況、村民康健的基本情況、政府村委對村民康健的重視水平以及目前衛生院遇到的問題。


7月7日下午,實踐團隊的成員一同到達了小留村村委會,成員們分成兩組,分別在村委會、走訪上門爲村民進行康健義診服務。此次義診活動主要是對當地老人進行血壓和血氧指數的測量,同學們认真聆听当地村民的康健问题,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康健學識赴鄉村,文化推普助振興
7月7日上午,实践团队在村副书记的领导下来到了小留村甄藻小学,调研学校师资力量及村中儿童受教育情况。而且,团队成员还为甄藻小学的同學們举办趣味文化运动。
采訪調研篇
小留村甄藻小學肩負著村中所有無法走出去上學的學生的受教育責任。實踐團隊對校長和老師進行了采訪。郭校長在小留村任職八年,始終堅持要讓村裏的孩子能有學上,能走出去看更廣闊的世界。“梅州最美鄉村教師”郭金盛老師向團隊成員介紹了每屆的優秀畢業生,熱情地訴說著他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要领。

趣味遊戲篇
爲了增強團隊凝聚力和小朋友們的活動參與度,實踐團隊組織了“搶凳子”、“木頭人”、“踢毽子”等一系列遊戲並帶領小朋友們參與其中,還將體育用品作爲獎品,向小朋友們傳授科學和康健運動,爲小朋友們提供了一個發展運動技术和培養康健生活習慣的機會。

文化科普篇
炎熱夏天水清涼,溺水、誤食毒蘑菇事故又進入到了高發期。在帶隊老師王學謙的組織下,爲每位小朋友發放團隊成員准備的防溺水宣傳畫,同時讓小朋友們對防溺水塗色卡紙進行色彩填充,有聲有色的開展防溺水宣傳。此外,團隊成員還向小朋友們講解了常見毒蘑菇種類、毒性及誤食後的應急措施,幫助小朋友們提高宁静意識。

爲切實推進普通話推廣進程,團隊一行爲孩子們糾正生活中易讀錯常用詞的發音,矯正小朋友們的普通話發音。使用普通話測試軟件測試小朋友們的發音,並鼓勵他們用普通話大聲朗讀文字。在鍛煉小朋友們的普通話水平的同時,幫助他們加深對中華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的深刻印象。此外,由團隊廖錦歡、黃宏達兩位同學向小朋友們講解書法的起源和發展,毛筆字撰寫基礎,他們耐心細致地指導小朋友們如何握筆、幫助小朋友掌握筆法的要領,如何通過一筆一畫書寫出方正的中國漢字。


紅色傳承憶初心,砥砺奮進譜新篇
爲尋訪老兵足迹,講好英雄故事。7月5日下午,实践团队在大埔县大麻镇小留村副书记的领导下,采访了村中一位高龄退伍军人——92岁的郭森茂老先生。退伍军人郭先生及其老随同实践团队的同學們讲述着当年的经历,团队成员认真倾听他的庆幸事迹,学习其革命精神。

銘記三河曆史,不忘先烈忠魂
7月8日上午,在帶隊老師王學謙的帶領下,團隊一行來到三河壩戰役紀念園,重走紅色足迹,學習革命先烈事迹,傳承革命精神,赓續紅色基因。紀念館內部陳列著鏽迹斑斑的武器、軍旗和革命軍隊的相關事迹與文物,每一件文物都在歌頌著三河壩戰役精神。

在了解到三河壩曆史後,一行人來到了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緬懷革命先烈。永遠銘記這段輝煌的曆史,緬懷在三河壩上浴血奮戰、誓死殺敵、前仆後繼的起義軍戰士!

重訪紅色遺址,傳承革命之志
實踐團隊于7月8日中午抵達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舊址,回顧我國紅色政權公安局的創立曆程,傳承紅色基因,堅定自身理想信念。在此展出了南昌起義軍用品,茶陽暴動農軍的槍械、上世紀二十年代的警械以及支援三河壩戰役用品等上百件文物。

品味文化賞民俗,追溯來源傳非遺
訪古鎮
7月8日下午,團隊一行參觀了梅州市大浦縣的茶陽古鎮。茶陽鎮曆史文化遺産承載豐富,人文奇迹遍布全鎮。在此,團隊成員們領略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父子進士牌坊、明清時期粵東最大的騎樓群、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先生的故宅椿森第。此外街區內還有客家美食茶陽企油餅、竹畲籮手工編制技藝、非遺花環龍制作等特色項目。

越日,團隊成員來到了中山路曆史文化街區。據了解,梅江區中山路曆史文化街區建于20世紀30年代,街巷呈魚骨狀门路網絡結構,與其他街區有機聯合形成圍合完整的街區。街區內有生存完整的圍屋式、杠式客家民居群,形成了“前門商店、後堂作坊、樓上寢室”的騎樓商業建築群。

品美食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菜肴一方情。梅州客家人衣冠南渡,孕育出獨特的客家飲食文化和客家菜肴。7月8日下午,團隊一行抵達了位于梅江區的金苑酒家,進入大門,映入眼簾的櫥櫃和冰櫃陳列著各式各樣的預制客家菜,預制客家菜的暢銷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客家美食,將中原飲食文化傳承出去。通過與品牌負責人謝志雄的訪談,各人了解到金苑酒家堅持傳承客家人的味道,堅持客家美食的最大特色——追求簡約,原汁原味;在樸實無華、簡約實在的基礎上創新,在烹饪手法上下功夫,做出切合更多人胃口的客家菜。



溯來源
隨後,“三下鄉”團隊來到了中國客家博物館,追溯客家文化來源,學習客家民俗,感受非遺風采,領略多彩客家文化。廣東中國客家博物館主館內設有基本陳列《梅州史話》詳細介紹了梅州客家的形成,以及梅州的人文曆史等,向世人傳播、展示客家積澱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客家人》,從地緣、血緣和文化的聯系來诠釋遍布華夏的客家人,全面展示客家民系的曆史、現狀和未來。

接著,團隊成員來到黃遵憲紀念館,了解其少時出口成章通曉詩詞楹聯、多年外交生涯力推國家變革、家鄉辦學興教推廣客家文化的曆史故事。

最後,實踐團隊來到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在館內,可以聽到悠揚婉轉的客家山歌,保留“中州古調”的廣東漢樂;可以零距離觀賞霸氣威嚴的巨型火龍,精致靈動的各類雕塑;可以熟悉隧道的客家美食,了解獨具特色的各地風俗……


六天的梅州之行讓團隊成員收獲滿滿,通過此次走訪調研、實地參觀,切身感受到了鄉村的發展變化,吾輩青年未來也定會在祖國需要、家鄉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